51、[案例选择]高二年级的语文课堂上,同学们有点惊讶,因为洪老师在黑板上出了这样一道题:
试比较‘根号3+根号6’与 ‘根号2+根号7’的大小。
对高二的学生来说,这是道很简单的数学题,可这是语文课啊。
数学课代表忍不住站起来说:“洪老师,这道题我们已经学过,只要两个式子平方一下就可以得出根号3+根号6 > 根号2+根号7。”课堂上一片笑声。
“很好。”洪老师并不在意同学们的笑声,接着说:“如果要再与‘根号4+根号5 ’比较这三个式子的大小呢?语文课代表来回答一下吧。”
语文课代表干脆利落地回答:“应该是‘根号4+根号5> 根号3+根号6>根号2+根号7’ 。”
“很好,请坐。看来语文课代表的数学也学得不错,不过,你们想过没有,本来4+5=3+6=2+7,但一戴上帽子(指根号)就变得不一样了,这当中有什么规律?你们思考过吗?我们来看看在数轴上这六个数的位置。”
大家听的津津有味,没想到语文老师还会讲解数学题呢。
画完数轴,安排好六个数的位置,洪老师说:“大家看,在数轴上根号4和根号5亲密朋友,根号3和根号6关系就远了些,根号2 和 根号7就最不友好了。也就是说越靠近一对的和就越大。打个不恰当的比方,本来三兄弟的力量是相同的(4+5=3+6=2+7),但当他们向着一定目标努力时(就如加上一个根号),靠的越紧,越有凝聚力,力量才越大,这条原则可称作‘凝聚力原则’。”
大家静静地听着语文老师用陌生的方法讲解熟悉的数学题,都入迷了。还是数学课代表打破了沉寂:
“老师,我明白了,周长一定的长方形,边长相差越小,其面积就越大,这也是‘凝聚力原则’的具体体现,是吧?”
“对的,不愧为数学课代表,”洪老师竖起了大拇指,“其他课也有用这个原则的吗?大家讨论一下,各课代表来回答。”
热烈讨论后,物理课代表:两个物体距离越远,引力越大。
化学课代表:键长越短,键能越大。
历史课代表:国共两党两次合作均取得成功,一次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,一次打赢了抗日战争。
……
边听,洪老师边露出满意的笑容,尽管觉得有些答案有点牵强。洪老师在对这些回答作了评价后总结说:“其实社会生活中也有很多‘凝聚力原则’的例子,如’家和万事兴’,还有一个班级凝聚起来表现出的班风,一个民族、一个国家也是如此。”至此,洪老师话锋一转:“我可不是给大家上班会课,我要由此引出的是语文学习方法问题。如果一个同学只会比较几个数的大小,这就很一般了;如果能动脑筋,得出根号4+根号5> 根号3+根号6>根号2+根号7 ,就有点不一般了;再进一步能得出‘凝聚力’原则,并从数学推及其他学科,那就更不一般了。这种举一反三、纵横联系的方法,学习语文尤其重要。”从该案例得到的启示有( )。